洞察眼 公告 洞察眼MIT系统 2025 年五一优惠及假期服务公告 查看详情
首页 > 动态中心 > 技术文章  >  正文

《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固个人数据信息安全“防火墙”

2023-06-15 00:00:00

文章摘要: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网民9.89亿人,网站超过443万个,应用超过345万个,个人信息被广泛收集和使用。同时,随意收集、非法窃取、过度使用、非法交易个人数据信息、扼杀大数据等问题突出。  这部法律的诞生,标志着《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在我国网络数据法律体系中接力后,一块意义重大的谜题终于尘埃落定,其正式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个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网民9.89亿人,网站超过443万个,应用超过345万个,个人信息被广泛收集和使用。同时,随意收集、非法窃取、过度使用、非法交易个人数据信息、扼杀大数据等问题突出。

  这部法律的诞生,标志着《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在我国网络数据法律体系中接力后,一块意义重大的谜题终于尘埃落定,其正式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不仅与互联网公司、门户网站和手机厂商有关,也与运营商密切相关。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运营商将成为保护网民隐私和信息的重要力量。

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 加密用户隐私法网络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互联网应用和社交软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早已提上日程。

  因此,立法机关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立法层面势在必行。《个人信息保护法》于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性、综合性法律。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等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相关法律经验,形成了诸多创新和亮点,包括进一步扩大个人信息保护范围、构建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全面规范自动决策、严格保护敏感个人信息等。

  不难预见,《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将加强互联网世界网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提高大型互联网平台的透明度,加强外部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个人隐私泄露频发

  随着社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转型,个人隐私和用户信息安全不时受到威胁和泄露。因此,找出个人隐私或信息受到威胁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非常重要。目前个人隐私容易泄露的方式有三种。

  首先,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网络活动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云端,个人信息和隐私往往被相关网站或app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挖掘、收集和使用。如果存放不当,甚至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用户隐私泄露。

  第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各种网络病毒或计算机病毒越来越顽固和强大。虽然市面上的杀毒软件很多,但一些“小众”病毒还是会漏网,对个人隐私甚至移动终端造成严重威胁。三是屡禁不止的钓鱼网站、虚假链接等诱导性信息。虽然移动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个人隐私和信息受到威胁的方式也有所增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短信或微信发布虚假链接或钓鱼网站,利用诱导信息获取用户关注,进一步窃取用户通讯录、短信等个人信息。

保护用户个人隐私,运营商肩负重任

  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力量,电信运营商自然肩负着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重任。特别是在网络建设和部署过程中,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中国电信始终把网络信息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自主研发的“云堤平台”成为国内唯一一个网络全覆盖、全球可访问的网络攻击防护平台,为用户和企业筑起了安全可信的“安全堤坝”。

  此外,运营商也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为个人信息安全搭建“防火墙”。比如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全力打造个人信息安全堤坝,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安心放心消费;移动江苏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的5G双域融合专网正式投入使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校园网,保护了师生个人信息;中国五大举措助力打击网络诈骗取得新成效.

  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从断卡到营业厅安全服务,毫无疑问,运营商将是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力量。


编辑推荐

洞察眼MIT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企业保密专家!防拷贝复制、防外发泄密!实现企业内部文件只允许内部环境流转使用;未经许可,私下将文件带离公司内部环境,将无法打开使用,显示为乱码!

对于外发给客户(第三方)的文件,可控制对方的打开时间和次数等限制!同时可设置对员工电脑文件自动备份,防止恶意删除造成企业数据的遗失!从源头防控企业数据安全!

上一篇 : 数据丢失的危害、风险和预防策略
  • 相关推荐
  • 网站版权声明

    我司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维护网站内容的版权。当您访问、浏览或使用本网站,即表明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以下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一、版权归属图标: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图标,包括但不限于导航图标、功能图标、标识性图标等,无论其形式是矢量图、位图或其...

    2025-04-27 10:18:08
  • 终端防泄漏是什么?数据防泄漏有那些方法?

    《周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企业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保障企业核心信息的安全,终端数据防泄密系统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或个人应当妥善保管自己的数据,等待合适的时机使用,避免泄露。一、什么是终端数据防泄密系统?终端数据防泄密系统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保护企业或组织敏感信息,防止数据未经授权的泄露、盗窃或滥...

  • 信息网络安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左传》中的“安不忘危”中有提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句话强调在安定时期也要想到可能的危险,做好准备,才能避免未来的祸患。当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互联网领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犯罪、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等时有发生,网络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

  • 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保险产品服务创新等5方面共10条具体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增强。网络安全保险作为承保网络安全风险的新险种、网络安...

    2023-09-01 00:00:00
  • 《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正式发布,安全防护提出这些要求

      11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在京联合召开《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GB/T 39204-2023)标准发布宣贯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标准体系的构建基础,该标准将于202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emsp...

    2023-09-01 00:00:00
  • 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守护网络安全:国务院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立法计划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了《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这一计划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旨在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文化自信自强。其中,制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订《保守国家秘密法》成为突出亮点。此次计划强调国务院各部门对立...

    2023-09-01 00:00:00
  • 设计图纸防泄密(《防泄密设计图纸安全指南》)

    摘要:《防泄密设计图纸安全指南》是一本重要的指南,针对图纸安全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本文将结合“洞察眼MIT系统”的上网行为管理、电脑监控、聊天监控、数据防泄密等功能,为您介绍一些关于防泄密设计图纸安全的科普知识。小标题1:图纸安全的重要性1、图纸是重要的企业资产,包含了设计师的智慧和努力,任何泄密都可能对企业带来...

    2023-08-25 00:00:00
  • 监控电脑微信聊天记录软件是真的吗(《电脑微信聊天监控行为真相揭露,你是否真的安全?》)

    摘要:在电脑微信聊天监控行为真相揭露中,我们应该关注我们的隐私和安全。尽管有一些产品可以监控和管理网络行为,但我们也应该了解电脑微信聊天监控的一些真相,以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微信聊天监控的现状1、微信作为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吸引了数十亿用户。由于其广泛的使用,微信聊天监控再升级为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2、微信...

    2023-08-25 00:00:00
  • 电脑端微信聊天监控软件(《电脑端微信监控软件:隐私保护与安全监管!》)

    摘要:电脑端微信监控软件是一种能够帮助用户保护隐私和监管安全的工具。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种软件的功能和应用。隐私保护1、电脑端微信监控软件可以监控用户的上网行为,通过洞察眼MIT系统,实现对上网内容的管理。这不仅可以帮助用户过滤危险和不良内容,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对于企业来说,电脑端微信监控软件可以进行电脑监...

    2023-08-25 00:00:00
  • 人为疏忽是对数据安全的最大威胁

    《2022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勒索软件在 2022 年同比增长 13%,增幅超过过去五年的总和,报告还发现,61%的数据泄露与凭证数据有关,今年与往年一样,85% 的违规行为与人为因素有关,人为疏忽仍然是对数据安全的最大威胁。一些“别有用心”的员工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滥用自身有权访问的数据。这种滥用将直接威胁到企业...

    2023-07-19 00:00:00

大家都在搜的词:

微信扫一扫联系售前工程师